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医院新闻 >> 对外公示 >> 正文
对外公示

DIP“打包付费”带给给医院、患者的好处

关闭大图

DIP付费是利用大数据优势,以“疾病诊断+治疗方式”共性特征,对诊疗数据进行客观分类和聚类组合,形成每一个疾病与治疗方式组合的标准化定位。“简单来说,DIP是将原来某个病种零碎的诊疗行为,按照一定标准‘打包’,医保基金根据区域内整体情况进行统一结算。”

此前,医保基金与医疗机构按项目付费,患者在就医时,做一项检查、开一个药方、用一盒药品,每一项都要累加付费。这种情况下,治疗项目越多,医院收入越高,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会越重。而DIP付费是按照“总额控制,预算管理,月预结算,年度清算”的方式与医疗机构进行结算,也就类似于‘挣公分’,一分多少钱,医疗机构的盈亏情况如何,年底清算的时候才知道,这样治疗项目增多就不意味着医院收入会提高。为避免超支,各级医疗机构需主动控制药品和医用耗材使用,有效杜绝过度用药和‘小病开大药方’等现象,从而使患者可以更合理的价格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。由被动控费转为主动控费,减量提质,让医院管理更精细。

DIP付费的一大特点是按照病种均费计算“分值”“点值”,再进行统一结算。相对来看,病种分值高意味着医院的医保收入会较高,病种分值低则相反。在此情况下,各医疗机构如果想增收,不能像以前一样只靠数量取胜,而是需要在精细化管理、提高诊疗质量上发力。

系统会根据历史数据测算出每个病组的“分值”,年底时再根据基金的总预算分别确定“点值”,医保部门基于病种的“分值”和“点值”与医疗机构进行结算,防止诊疗行为“一刀切”。

病案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,在医疗过程中,病案质量与患者息息相关。在DIP付费改革中,病案质量决定了DIP付费结算清单制度能否顺利实施,是DIP付费改革的基础环节。为提升DIP结算的合理性,各医疗机构建立健全了病案、质控、医保等科室设置,加强了专业人员配备,完善了医疗服务、病案质控、成本控制等管理制度,病案质量得到了提升。规范临床医生病案填写,尤其是主要诊断和主要手术操作的合理性选择,不但能提高疾病的入组率,还能引导临床回归医疗本质,进而实现合理诊疗、合理控费,让患者受益。上下贯通,让分级诊疗更顺畅推进分级诊疗,是优化就医秩序,让群众就近得到更好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途径。

DIP付费改革,恰恰是打通分级诊疗的有力抓手。在DIP付费方式下,医疗机构收治病种越难,得分越高,基金结算额也越高。在此引导下,上级医院会减少盲目收治普通常见病的情况,转而把重心放到危急重症、治疗疑难杂症上,普通常见病也因此向下级医院分流。

DIP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在实践过程中,不断摸索前进,不断总结经验。我们要继续提高病案质控水平,强化DIP系统操作,逐步完善基金智能监控规则,促进医疗机构规范诊疗行为、优化费用结构、合理控制成本,真正实现让医保多报销,医院多结余,患者少花钱。

上一条:正确选择医保结算清单的“主要诊断”
下一条:医疗机构正式实施DIP的重要性及实施方式

关闭